擇善而從-選讀鋼琴合作藝術學位之濫觴
樂見愈來愈多的優秀學府開設了鋼琴合作藝術(Piano Collaboration)學位,間接鼓勵了更多音樂學子們開始思考是否選讀。
「鋼琴合作此專業的概念是由美國教授 Gwendolyn Koldovsky (1906-1998),於西元 1947 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提出,並進一步於該校創立第一個專門訓練此領域的系所。而美國 各大學音樂系及音樂學院,擴及至歐洲,甚至於臺灣都紛紛跟進成立培育此領城的專業人才。」~節錄自 李燕宜教授淺談鋼琴合作之教育-以美國為例 。
我在就讀台師大時,就下定決心要同時選讀鋼琴演奏與鋼琴合作雙學位。當時鋼琴合作藝術碩博士的學位在美國是新興的學位。
單純的想法是:我想要更多更多的演出機會,修習合作藝術可以開闢另一條道路,明顯比獨奏來得有演出機會。
讓我將密大(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視為最好,也是唯一選擇的原因就是恩師Prof.M.Katz(b.1944-),也是出於前述南加大的Prof.G.Koldovsky門下,於1984年來到了密大音樂系所,開設了鋼琴合作藝術學位,當時稱為鋼琴伴奏與室內樂(Piano Accompanying and Chamber Music),至今已將近40年。老師被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封為“dean of accompanists” (dean字面上指的是學校教務長,類似為伴奏家們的最高領袖人之意吧),怎麼樣拼命都想擠進老師班上。能夠宿願以償,是這輩子莫大榮耀啊!2019老師在此篇有關研究伴奏藝術的報導:SMTD professor Martin Katz to explore the art of accompaniment當中提及:
「當你和某人一起工作時,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我們必須了解不同的語言,預測下一個詞是什麼,了解聲樂家的呼吸方式,以及他們害怕什麼。 我們必須非常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並精通我們的技藝,因為我們的工作就是讓我們的合作夥伴能夠發揮出最佳表現。(“There’s so much to learn when you’re working with someone — we have to know different languages, anticipate what the next word will be, understand how the singer breathes, and what they’re afraid of,” Katz said. “We have to be really good with people and great at our craft because it is our job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our partners to perform at their very best.”)」
當時淺薄單純的一個想法,將我帶領到了一個無限寬廣的新天地。
擠進班上才是第一關。或許在手指技巧上沒有太多困難,一旦進入了與聲樂相關的藝術歌曲多國語言學習,加強歌詞鑑賞素養,歌劇角色訓練,歌劇排練等等,才理解到,真是遠遠落後太多了,有太多值得琢磨學習了。
如今我自己也以這個角色磨練了20幾年了。對於自己擅長於鋼琴合作藝術的這個直覺,是正確的。
自己具備的基本能力,非常肯練,持續精進,還有幸承蒙大師親炙年餘,給了我一張入場的門票。
這張門票能進到哪個音樂廳,是一般位,進級位,還是VIP位,有效期限多久,就憑本事了。
箇中滋味百百種,眉角多樣,潛規則也不少,待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