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之爭
小時候,比賽考試時我常被貼的標籤是:技巧很好,音樂性表現可以更外放。
個性木訥是真的。不過小孩嘛,輸了總是就覺得輸得很不甘願。
受惠於室內樂的薰陶學習,與各種樂器的合作磨練,聽到了模仿了各種各樣的音色,還有精彩的詮釋,逐漸開拓出寬廣的性格。
隨著年紀漸長,個性隨著生活的打磨,成熟說不上,是比較放得開來表現了。音樂性會成長的。
現在反倒是覺得:如果不是木訥,小時候就不會勤練,把技巧基礎打的很好。在年紀小的時候,是打造肌肉協調能力還有綜合技巧訓練最好的時機。
如果不是牢記批評,就不會要求音樂性成長。
當然如果兩樣從小都很優秀,真的好令人羨慕。我也希望自己當時可以這麼厲害。
穩健精確,台上表現得比台下更好,表演慾旺盛是強項。
不夠感性,感受力不夠敏銳,不夠細膩體貼,就要靠不斷地閱讀,不斷地聆聽,不斷地開拓生活體驗,來豐富內涵。
永遠都沒有所謂完美的。英雄所見從不完全略同。
這也是投身音樂的最矛盾也最有吸引力之處。刺激我們繼續學習,繼續精進。
音樂演奏是否有一天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呢?
機器人不會犯錯,不會失誤,不會有感情,不會有性格。太完美了。
就像小時候的我,完全不會彈錯一個音,卻不夠有個人感情與魅力。
這麼說起來,在音樂裡,只專注在音符彈奏正確,是否更是缺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