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30.09.逸致室內樂集2009系列音樂會-逸致新聲-首演
May.30.09.Sat.19:30 花蓮聲子藝棧 (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作曲家Zack Browning 將親自解說客家新鮮作
Flute 簡志先 Chih-Hsien Chien
Viola 魏欣儀 Hsin-Yi Wei
Piano 陳怡安 I-An Chen
Program:
1.A.Foote:Sarabande and Rigaudon Op.60(1921)
2.E.Bloch:Concertino
3.M.Durufle:Prelude,Recitative and Variations,Op.3
4.Z.Browning:Hakka Fusion(World Premiere)
5.B.Martinu:Trio
購票請洽 聲子藝棧 03.832.4517
Program Note
富特:給長笛、中提琴和鋼琴的薩拉邦德與里高東舞曲
富特(Arthur William Foote,1853-1937)於1853年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畢業於哈佛大學,富特是“波士頓六人組”(Boston Six)的成員,其他作曲家包括Amy Marcy Cheney Beach,George Chadwick, Horatio Parker, Edward MacDowell and John Knowles Paine,都在二十世紀初非常活躍。他在哈佛大學向John Knowles Paine學習作曲,跟隨B.J. Lang學習管風琴,Lang說服他放棄法律,邁入音樂家生涯。1875年,他由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擔任波士頓First Unitarian Church管風琴手,並經常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他後來任教於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院。此曲是富特在1921年所寫,就像拉威爾的“Le tombeau de Couperin”,這首薩拉邦德與里高東舞曲是把“古代”音樂現代化另一個很好的例子。
布勞克:為長笛、中提琴與絃樂團或鋼琴的小協奏曲
布勞克(Ernest Bloch,1880-1959)為猶太裔作曲家,生於瑞士日內瓦,九歲始學習小提琴,隨即展現了作曲的天賦,曾與著名的小提琴家Eugène Ysaÿe學習。 1916年移居美國,1920年12月受聘為新成立的克利夫蘭音樂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的第一任主任,任期直到1925年。之後又擔任舊金山音樂院(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主任至1930年。返回歐洲後,活躍於演出自己的音樂作品,但因德國納粹勢力擴張,促使他於世界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回到美國,定居於奧勒岡州,且任教於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Berkeley),後逝世於波特蘭。紀念館位於奧勒岡州新港(Newport) 的新港表演藝術中心(Newport Performing Arts Center)。布勞克的作品常選材自猶太禮拜儀式或民歌,例如最著名的希柏來狂想曲與小提琴巴爾申組曲。
為長笛,中提琴與絃樂團的小協奏曲(Concertino for Flute,Viola and String Orchestra)作於1950年,於他所居住的奧勒岡州的Agate Beach。本曲由不間斷的三個樂段所組成:從容的快板(Allegro comodo)-行板(Andante)-快板(Allegro)。中提琴首先以民歌風格的主題展開,與長笛互有對話及交錯的樂句層迭不斷,民謠風格的主題十分的明朗有活力,隨即的行板由樂團吟唱出以教會調式所寫成的聖詠式的主題,悠然而後惆悵的結束。不間斷的進入賦格曲式的快板樂段,利用對位技法寫出的樂句繁複而緊湊,尾奏則是玩笑十足的,詼諧而愉悅的結束。
杜魯佛萊:給長笛、中提琴及鋼琴的前奏曲,宣敘調及變奏曲,作品第3號
杜魯佛萊(Maurice Duruflé,1902-1986)是法國現代樂派後期的代表人物,為傑出的管風琴家和作曲家。他從小學習聲樂、鋼琴及管風琴,1920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畢業時獲得管風琴、鋼琴伴奏、和聲學及作曲等多項第一名。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嚴格,因此雖然出版的作品不多,卻都是上乘之作。此曲為1928年的作品,是杜魯佛萊唯一的室內樂作品,延續並創新法國印象派的風格,速度彈性,變化多端的和聲與豐富的音色變化讓樂曲充滿意境悠遠的美感。
捷克.伯朗寧:剪剪花-客家新聲 (世界首演)
ZACK BROWNING (1953-)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音樂系理論作曲博士,
現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音樂系作曲教授。自1996年起,擔任 Salvatore Martirano Memorial Composition Award 的主導人,此作曲獎項為每年頒發之重要國際作曲獎項。
作曲獲獎包括Illinois Arts Council Composer Fellowship, 兩座Arnold O. Beckman Research Awards 以及Chamber Music America Commission。演出記錄包括 Bang On A Can (New York), Bonk Festival of New Music (Tampa),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Miami), Spark Festival (Minneapolis),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New Orleans), Gaudeamus Music Week (Amsterdam), Composers Choice Festival (Dublin), Sonorities Festival (Belfast), Skinneskatteberg Festival (Sweden) and the Asian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Seoul), National Chiang Kai Shek Cultural Center (Taipei) and Jilin University and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剪剪花-客家新聲(Hakka Fusion)(2009)是由長笛演奏家簡志先和逸致室內樂集委託創作。此樂曲創造了一個以客家民謠 ”剪剪花” 為主題的變奏和西方流行音樂影響之曲風和諧共存的情境。整首樂曲的架構之所以可以融合一致,是由於其建立在洛書九宮格的基礎上,並用其反映演出者的出生日期。
馬替奴:長笛、大提琴(改編成中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
馬替奴(Bohuslav Martinu,1890-1959)為捷克作曲家,自幼學習小提琴,十六歲進入布拉格音樂院就讀,隔年因故離開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捷克愛樂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1923年赴法國巴黎隨著名作曲家Albert Roussel學習作曲,並開始接觸爵士音樂;他常運用爵士及流行舞蹈的節奏於樂曲中,為音樂增添豐富多元的色彩與律動。
馬替奴1941年旅居美國,1944年暑假至康乃狄克度假,在七月26-31日5天內完成此首三重奏,樂曲呈現出耳目一新的波西米亞風格,在1945年2月首演時,被稱讚為”有著明亮聲音與欣喜氛圍的珍品”。此曲原為長笛、大提琴與鋼琴的組合,Louis Moyse得到作者的授權將大提琴部分改編成中提琴版本。第一樂章有著輕快的舞曲風格,第二樂章為抒情的慢板,第三樂章由長笛的獨奏開始,接著進入愉悅的快板。